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来源:史文站    阅读: 3.6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对于这个人估计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谋圣”。刘邦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他。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猜忌过的,从头到尾刘邦都对他的信任有加。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一、亡国之恨 行刺秦王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的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秦始皇灭六国,使像张良这样的六国旧贵族心生亡国之恨,他们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仇恨的焦点只有一个就是反秦。

张良最初反秦的计划很简单,就是直接行刺秦始皇,因为前边已经有荆轲刺秦的教训,所以在秦宫里行刺秦始皇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在秦始皇出行的路上动手,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并散尽家财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公元前218年,张良得到了秦始皇东巡的消息,他和那个大力士抢先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路——古博浪沙。当秦始皇的车队到来之后,那个大力士扔出了大锤,可惜只是砸坏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行刺行动失败。

秦始皇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被刺的经验,时间长了也自然会防备。他每次出巡都准备四驾一模一样的车辇,时常换着坐。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到底那辆车上坐着秦始皇。

这次不成功的刺杀事件让张良名扬天下。秦始皇虽然躲过一劫,但是对此十分恼怒,下令全国通缉刺客。张良在家乡是藏不住了,只好亡命天涯,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州南)。时间长了就自然不了了之。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二、拾履得书 跻身三杰

张良辅佐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他辅佐刘邦出谋划策,烧栈道瞒项羽、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

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楚汉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楚的计谋;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鸿门宴”……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第2张

张良自己说他的本事来自一个老人,《史记》中对这个故事记载的倒是蛮清楚,但是故事本事就有点夸大的神秘色彩,不过故事编的还是很精彩的,当成小说看倒是不错。

关键是,这个故事圆的太好了,不但给自己加了分,还给刘邦加了分,可以说,张良有最后成为汉初三杰中最被刘邦信任的人,和这个奇怪的故事也是分不开的。

据说,有一天张良闲着没事,到了城外的一座桥上游玩,碰见一个白发老人把鞋子丢在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张良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强压怒火帮他把鞋子捡起来,但是老人又得寸进尺提出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张良最后强压怒火帮老人穿上了鞋子。

“拾履得书”这个故事无论真假,他的精髓其实在最后,老人让张良熟读兵书,成为帝王师。这个事是个两头堵的事情。反正这件事又没人看见,张良怎么说都行,但是对刘邦的影响就太大。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贵族出身的帝王,出身贫寒。无论他有多么的成功,在那些旧贵族眼里就是不入流。在家乡人眼里他就是个拿了人家东西不给钱的无赖,在他的老丈人眼里他就是个十足的流氓。没人看的起他,就是当了皇帝在家乡人眼里还是那个形象,改不了了。

但是张良一个故事解决了两个人的难题,他不但说明了自己本事的出处,告诉大家自己是上天选中辅助凡人成就大业的,还告诉世人刘邦就是“真龙天子”,自己辅助的人就是上天选中的帝王,一下子解决了刘邦当皇帝的合法性问题。

解决了刘邦的烦恼。张良的故事使刘邦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都带上了神秘色彩。刘邦从一个泼皮无赖直接成了个“半仙体”,也难怪刘邦那么信任他,这个功劳可不是韩信打几场胜仗或者是萧何治理国家能比的。

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汉朝建立后,张良、韩信和萧何在内的七个人被封为异姓功臣为侯,委以重任。但与其他汉初功臣不同的是,张良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一生平安的人。相比于韩信被杀,萧何被治罪下狱。张良过的太顺了。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第3张

张良在当年编造那个捡鞋子的故事时,已经把故事给编圆满了,既然他是神仙选中来辅佐刘邦的,刘邦怎么能杀他呢?何况张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刘邦当时给张良的封赏条件是“自择齐三万户”,齐地富庶的地方可以自己随便挑。张良完全可以挑好地方,可他却形同隐居一般选中了“留”这个地方。避免了刘邦的猜忌。

张良能够功成身退,吕后也起来很大作用。曾经有段时间,刘邦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吕后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就跑去找张良求救。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

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就不会废掉太子了。”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花重金请出四位贤人辅佐太子,刘邦果然对太子的能耐刮目相看。

废太子的事就再也不提了。吕后对张良自然是感激万分。朝里有了吕后帮忙,等于又多了个靠山,这下,只要不谋反,想死也死不了、张良的智谋之深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

 刘邦要封张良为大功臣 张良为什么坚决推托?

当年项羽消灭大秦王朝后,他开了一次英雄大会,对天下的各大诸侯进行了分封。但是因为项羽感情用事,使得很多人都对他的分封不满,致使英雄大会后,不是今天这个诸侯造反,就是明天那个诸侯言变。

总之项羽在西楚霸王的位置上就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而正是因为这些诸侯的叛乱,使得刘邦在汉中得到了喘息和厉兵秣马的机会,为他的东归创造了条件。

此时天下形势基本已定,这么多功臣鞍前马后拼死拼活还不是图个功名利禄?还不是图个封妻荫子?于是刘邦版的英雄大会顺应形势召开了。大会开始后,刘邦先客套了几句,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名单如下:

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周勃封绛侯。樊哙封舞阳侯。郦商封曲周侯。夏侯婴封汝阴侯。灌婴封颍阴侯。傅宽封阳陵侯。靳歙封建武侯。王吸封清阳侯。薛欧封广严侯。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第4张

陈婴封堂邑侯。周绁封信武侯。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孔熙封蓼侯。陈贺封费侯。陈豨封阳夏侯。任敖封曲阿侯。周昌封汾阴侯。王陵封安国侯。审食其封辟阳侯。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会问,怎么不见汉中三杰张良及“盗其嫂”陈平的分封啊?各位别急,奶酪有的,面包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刘邦故意卖的关子,他把自己最为信任的两大谋臣放在最后来分封,就是想把最具悬念的留到最后揭晓。

待众人的声音平息后,刘邦开始揭晓最后的悬念了:赏张良三万户,封为留侯。

这张良自刘邦一统天下后,他就整天待在家里修身养性。今天的英雄分封大会他本来也不想参加,但刘邦派人请了他几次,碍于情面他只得来出席。面对刘邦的分封,张良却不买账,推托道:“臣自愿在家闭门练功,不愿再受封侯累赘。”

这时刘邦来了个霸王硬上弓,这个侯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这世上居然还有逼别人当侯的,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就好比武侠小说中一些名师高人强行收自己喜欢的年轻后辈为徒一样。

当然,张良之所以总是推托,除了他一贯谦逊的作风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他从《太公兵法》中学到了“上兴邦安国,下全功保身”之法,悟出了功成名就后就该隐退的道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由来是历代皇帝的惯用伎俩。单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比韩信明显高出了N个等级。

最后分封的是陈平,他被封为户牖侯。当听到刘邦的分封时,陈平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说:“臣无功无德,请陛下另封他人。”

刘邦就说了,你怎么没有功劳了,你的很多计谋都很好啊。没你的妙计我能打败项羽吗?陈平说这一切归功于一个叫魏无知的朋友。他说当初如果没有魏无知的推荐,微臣哪能为陛下效力呢?听完陈平的解释,刘邦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当即宣魏无知进宫,赏了他黄金千两。

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第5张

这次分封看似皆大欢喜,但实际上藏有隐患。这些文臣受封时,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们就不服了。他们说,我们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这个侯的封号,像萧何等人哪里上过前线呢?为什么要封他为侯,而且还排在第一的位置呢?

刘邦没有直接与这些武将们进行理论,而是不急不慢地讲了一个猎人和猎狗的故事:追杀野兔,靠的是猎狗;而发号施令,靠的是猎人。

刘邦知道这些武将们终将会明白他这句话的,没有这些文弱书生们“运筹帷幄之中”,就算他们勇冠三军,那又如何?能“决胜千里之外”、能打下这江山吗?

外族人分封完毕,接下来刘邦还对自己家族的人进行了分封。

长兄刘伯早逝,无封。次兄刘仲封为代王,管辖代地。小弟刘交封为楚王,管辖淮河以西。堂兄刘贾封为荆王,管辖淮河以东。刘肥(刘邦的情妇曹氏生的儿子),被封为齐王。吕后的儿子刘盈早就定为太子了,这里就不用再分封了。

分封完毕后,刘邦的老爹刘老公不服了。他提出了抗议,说是自己的大儿子刘伯尽管英年早逝,也应该追封他一个侯爵,不应该什么都没有。

其实,刘邦当年当流氓时,大嫂对他很是冷淡,一年四季想到他家打打牙祭都不行,对此刘邦怀恨在心,这次分封自然没答理他们。但刘老爹毕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因此对刘邦进行了苦苦相求。

刘邦最后被逼急了,又碍于老爹的颜面,最后决定还是封一个侯给他当:武哀侯。封他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不过刘信被封为侯后却喜怒交加。

喜的是自己终于也被封为侯了,怒的是谁当了这个侯也不会好受。这倒不是说刘信封的侯空有侯名没有实权,相反实权还很大,但问题是这个侯的封号太不雅观了点——羹颉的意思是吝啬。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